公告
济南信息港(http://www.jinan6.com/)服务大家,欢迎分享传播!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!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,现在免费注册会员,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。
关闭
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济南新闻资讯 » 娱乐新闻 » 正文

东北的杨树菇和柳树菇

发布时间:2017-06-02 20:04:41
有所不同。

对杨树菇的遗传特征和生活史的研究,德国F.Zadrazil等(1989),R.Marmcisse等(1989)以及日本善如寺厚(1986)等均提出,杨树菇为异宗结合四极性真菌,但存在单核结实现象。国内丁文奇(1984,1987)、张引芳等(1995)的研究证实,杨树菇的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,担孢子萌发的菌丝具有锁状联合且自交可孕,与典型的异宗结合真菌有所不同。杨树菇的菌丝可形成无性孢子,因而在其生活史中除有性生殖循环之外,还存在无性生殖循环过程。认识杨树菇的遗传特征,为正确选择菌种选育的途径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。

1.有性生殖杨树菇成熟的子实体,每个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,其顶端有一个发芽孔。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,担孢子经48~72小时左右萌发,芽管从担孢子一端的发芽孔中伸出,然后逐渐生长、分支,形成白色絮状菌丝体。单一担孢子萌发的菌丝在分隔处有典型的锁状联合。进入生理成熟后,菌丝开始扭结,形成结实性菌丝体,进而形成子实体原基,发育成熟的子实体,又开始释放担孢子。

2.无性繁殖杨树菇的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遇不良环境条件,如营养匮缺,菌龄过长等情形,会产生一种梨形的厚垣孢子,有时也能形成节孢子。这种现象常明显地发生在琼脂斜面上,用肉眼即可识别。若用已形成节孢子的菌丝体接种,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观察到,凡是种块在斜面上拖过的地方,都有节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分散菌落。厚垣孢子或节孢子可以在斜面上萌发新的菌丝体,并生长发育成正常的子实体。

由菌丝厚垣孢子、节孢子菌丝体的循环过程,是杨树菇的无性繁殖过程。

3.遗传特征在有性生殖特征上,我国栽培的杨树菇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。其单个担孢子萌发的菌丝体具有锁状联合且可孕,这不同于典型的异宗结合菇类,即杨树菇不经过“带不同性亲和因子的单核菌丝体结合”而出菇;亦不同于异宗结合菌的同核体结实现象;单孢菌丝具锁状联合,又有异于典型的次级同宗结合菇类如双孢蘑菇。因此,杨树菇应属于具锁状联合的次级同宗结合的双孢担子菌,其交配系统中的不亲和因子可能只受一对基因Aa的控制。

(四)营养杨树菇是木腐菇类,靠吸收腐木的营养生长繁殖。在自然条件下,生于活立木的死亡部分、伐桩及暗根上。分解木材能力中等,比平菇、香菇等分解能力弱,但可引起活树心材白色至淡黄色腐朽,使树干形成空洞。人工栽培适宜的树种有白杨、黑杨、拟赤杨、柳树、山毛榉等质地比较疏松的树种的段木及其木屑。可以多种阔叶木屑、棉籽壳和玉米粉为主料,木屑以杨、柳、榆、槭、榕、桕等树种为好,加入适量的麦麸、米糠、豆饼粉、花生饼粉、菜籽饼粉等,可使产量大幅度提高。

生理学研究表明,杨树菇没有虫漆酶活性,故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弱,而蛋白酶的活性比平菇强10倍,因而在人工栽培时必须满足其营养生理需求。据陈景荣等(1992)、张松(2000)等报道,杨树菇对碳氮营养的利用,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、甘露糖、麦芽糖、可溶性淀粉、羧甲基纤维素,在果糖、半乳糖、乳糖上生长不良,以甘露醇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差。最适氮源为蛋白胨、谷氨酰胺、半胱氨酸及酪蛋白水解物,以氯化铵、酒石酸铵、硝酸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差。杨树菇在较大的碳氮比(C/N)范围(25:1~70:1)均能生长,最适碳氮比为60:1。在培养料中添加适量钾、镁等无机元素,可促进菌丝生长,获得高产。袋栽和瓶栽时,除阔叶树木屑之外,还可利用棉籽壳、玉米秸秆、玉米芯、麦秸、甘蔗渣、花生壳、木糖渣等工农业加工副产物作为栽培原料,但必须添加适量含氮物作为辅料,如新鲜米糠、麦麸、脱脂豆粉(豆饼粉)、花生饼粉、棉籽仁粉、茶籽饼粉,以补充其氮素营养。据王梓英(1998)试验,在没有添加含氮物质的培养基上,不能形成子实体。虽然各种含氮添加物都能提高杨树菇菌丝的生长势,但生长势的强弱并不与产量表现出正相关。最好的添加物为油粕(10%),其次是混合饲料(10%)和麦麸(30%)。从添加物的生产成本与产量关系综合考虑,以采用油粕(10%)、米糠(10%)最为合理。另据徐晖(1999)试验,利用碳氮比为30:1~90:1的五种培养料配方进行对比,以碳氮比为54:1的培养料配方最为理想。其组分为杂木屑52%,棉籽壳26%,麦麸19%,蔗糖1%,石膏1%,石灰1%。采用这一配方,菌丝生长粗壮,产量最高,生物学效率可达100.8%,优质商品菇多。其实验结果与前面所述营养生理分析一致。

(五)温度杨树菇为中温性菌类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~35℃,适温范围21~28℃,最适25~27℃。在30℃时生长快,但长势稍弱;20℃以下生长变慢。菌丝对低温和高温有较强适应能力,在-14℃下5天及-40℃下4天仍能保存活力。原基分化温度10~16℃,子实体发育温度13~25℃,出菇不需要降温刺激。但适当的温差对子实体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,在夏、秋高温季节温度突然下降时,可使产量明显增高。当昼夜温差在10℃以上时,从现蕾到采收只需2~3天;昼夜温差小于5℃时,从现蕾到采收需4~5天。已分化的原基耐低温能力差,将未成熟子实体置于4~6℃条件下,3天后死亡。生产上所使用的经过选育的菌株,其子实体发生温度有差别,中温偏低型的菌株,其子实体发生适温为13~18℃;中温偏高型的菌株,其适温为16~28℃,以24℃最为适宜。

(六)湿度杨树菇属喜湿性菌类。菌丝生长阶段,培养料含水量在46%~80%之间均能正常生长,以64%~67%最为适宜。子实体生长需要较高环境湿度,以85%~90%最为适宜,过高的环境湿度对子实体发育不利。

(七)空气杨树菇为好氧菌,生长阶段需要充足氧气的供应,氧气不足易出现畸形菇。菌丝生长阶段,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.15%~0.2%,原基分化时在0.05%~0.08%,子实体生长在0.03%~0.05%,超过上述浓度要及时通风换气。但在出菇期间,料面局部有稍高的二氧化碳,有利于菌柄伸长,这种现象和金针菇栽培时情况相同。

(八)光线光线能抑制杨树菇菌丝生长,因此接种后要避光发菌,无光环境有利于抑制子实体发生,从而可避免边发菌边出菇现象。当菌丝达生理成熟,仍处在黑暗环境中,则不能出菇,原基形成要求有150~200lx(勒克斯)散射光刺激,而子实体分化生长发育期需500~1000lx的较强散射光,但在25~300勒克斯的弱光照下仍能正常生长。如果客商需要盖小柄长的杨树菇产品.,则可以利用杨树菇有明显趋光性的特点,采取像培育金针菇那样套纸筒的方法,可获得菌柄长、菌盖小的优质产品。

(九)酸碱度杨树菇喜欢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,pH值在4.0~6.0之间菌丝均能很好生长。杨树菇的菌丝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甚少,在出菇阶段培养料的pH值变化不大,大约保持在5.7~5.8之间,因而在出菇过程中一般不需调节酸碱度。

(十)氧气和二氧化碳气。菌丝生长对二氧化碳不敏感,子实体形成和生长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必须控制在0.2%以下。

培养基制作

培养基制作配方:①甘蔗渣38%、棉籽壳36%、麸皮20%、黄豆粉2%、石灰粉0·5%、蔗糖0·5%、碳酸钙2·5%、复合肥0·5%。②木屑80%、麸皮15%、石灰粉1%、红糖1%、石膏粉3%。③棉籽壳80%、米糠15%、黄豆粉2%、石灰粉0·5%、蔗糖1%、石膏粉1%、复合肥0·5%。

袋式栽培

袋栽杨树菇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栽培方式。根据商品生产目的不同,在栽培袋(菌袋)规格的选择,出菇方式上有一定差别。如产品用于外销或进入超市,多选用规格稍大的栽培袋(如17×33厘米),装料多,营养充足,保水性好,可采收两潮优质商品菇;如用于内销或作为深加工原料,一般选用规格稍小的栽培袋(16×34厘米),可缩短发菌时间,延长采菇期。前者多采用立式出菇,出菇整齐,菇形好,柄直立,商品质量高;后者多采用卧式出菇,由于杨树菇子实体生长时具正向地性,向光性的特点,在生长过程中,子实体往往向上弯曲,并且在采收过程中,菌盖极易脱落,商品菇比率相对较低。但由于卧袋在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条件下,可充分利用生产空间,在同样大小的菇房(棚)内,投料量几乎是立袋出菇的2倍,生产管理也比较方便,很适合一般生产者采用。

1.装袋灭菌培养料经适当处理并配制合格的培养料,用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滴出即可,不能超过65%含水率,否则导致菌袋通透性差,发菌不良。

装袋可采用人工装料或用装袋机装料。栽培袋通常采用规格为17×33×0.05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(只适用于常压灭菌)塑料袋。边装料边压实,装料高度15~18厘米,压平料面,如用木棒在料中扎一孔,有利菌种块上下一起生长,缩短发菌时间。

立式出菇袋装料后清洁袋口,套上塑料颈圈,加棉塞。圈的直径4~5厘米,高约1.5厘米。卧式出菇袋两端出菇,封口可采用三角折叠法封闭袋口或绑口。

料袋通常采用常压灭菌,在大批量生产时可采用可移动的常压灭菌炉(参见第五章灭菌设备)。此灭菌炉适用于规模型、基地型生产。灭菌结束后,该锅炉还可用于产品盐渍加工、冬季室内或菇棚加温等,这是普通砖石结构的常压灭菌灶所不能相比的。

2.接种发菌将灭菌后的料袋趁热移到接种室,用气雾消毒剂或甲醛熏蒸消毒。待料温降到30℃后方可接种。每瓶菌种(750毫升)可接种35~40袋。常规操作菌种可放入一部分于孔穴内,一部分在料面,以利菌丝尽快封闭料面,减少杂菌污染机会。接种过程中发现袋口棉塞已湿,要换上消毒过的干棉塞。

接种后将菌袋移入培菌室。生产性栽培一般利用自然温度发菌,无须加温培养。菌袋堆放在架上,堆放厚度一般为3~4层。菌袋也可直接堆放在地上,厚度不超过5层。培菌时应经常检查菌袋中层的温度,若中层温度超过35℃时应立即翻堆使其降温,否则,堆温超过40℃时菌丝就会死亡,导致栽培失败。培菌过程中还应随时检查有无杂菌污染,发现污染了杂菌的菌袋应立即清除,以免杂菌蔓延。另外,杨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应给予适当的散射光。实践证明,发菌期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,生产周期显着延长,甚至还会影响产量。菌丝体在15~25℃室温下,经28~35天即可长满菌袋。菌丝长满菌袋后,打开所有的窗加大通风,继续培养10~25天,当料面有黄褐色水珠出现,菌丝体由纯白色变成微带褐色或有褐色斑块时,表明菌丝已进入生理成熟。应取下封口的牛皮纸和颈圈,进行催菇处理。

3.出菇管理杨树菇袋栽的出菇管理,不论采用立袋式、卧袋式(墙式)出菇,其管理原则都包括搔菌催蕾,幼菇期管理,成菇期管理,采收、潮间管理等几个管理阶段。以下是立袋式出菇的管理方法:

(1)束口法催蕾将菌丝已达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菇棚,竖立排放在床架,每平方米约可放80袋。将生理成熟较为一致的栽培袋上的棉塞弃之,再放3~5天,将栽培袋上的塑料环套取下,栽培袋口不要撑开,其目的是以免栽培装上暴露在空间的面积过大,而导致失水,从而使栽培袋表面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,同时又增加了新鲜空气交流,在高温、氧、光的诱导之下,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及菇蕾的发育。当幼菇形成后即可撑开袋口出菇。

(2)搔菌法催蕾袋栽杨树菇的搔菌处理有利有弊,利是搔菌可使出菇一致,同
 
 
[ 新闻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同类图片新闻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东北的杨树菇和柳树菇版权与免责声明
济南推荐图文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| 站点地图